22名江苏国脚征战史!从空白到爆发,如何改写足球版图?
- 参与方式说明
- 2025-09-17 02:52:08
- 7781
江苏足球的国脚史起步极晚。 1951年至1976年的25年间,国足名单中未见任何江苏籍球员。 这一阶段中国足球受政治运动冲击严重,1967-1970年国足完全停摆,而江苏本地甚至未建立专业足球梯队。 直到1977年,来自扬州的庞春宁首次入选国足,成为江苏足球史上首位国脚。 但此后13年,江苏再度陷入沉寂。 1990年成为首个转折点:门将李志高、中场李红兵、前锋胡伟三人同时入选国家队,创下江苏单年国脚数量纪录。 其中李红兵最具代表性,他先后效力于高丰文和施拉普纳执教的国家队,参加1990年北京亚运会,成为扬州第一位国脚。 不过这批球员未能改变江苏足球的弱势地位,1994年甲A元年,江苏迈特队因李红兵体测未过关实力大损,惨遭降级。
进入职业化时代,江苏足球仍在低谷徘徊。 1991-2000年间,江苏仅新增2名国脚:1991年李红兵再度入选,1995年门将孙刚成为新面孔。 这一时期恰逢甲A联赛兴起,辽宁、广东等省人才井喷,但江苏职业足球深陷资金困局。 1996年江苏加佳队甚至因买不起机票,只能坐火车征战客场;1999年球员一度食不果腹,工资拖欠成常态。
此后十年,江苏国脚数量缓慢爬升:2005年王洪亮、2009年谭斯、2010年武磊先后入选。
2011年起,江苏国脚输出进入快车道。 石柯成为该阶段首位新国脚,2013年更迎来历史性突破:孙可、周云、石柯、武磊四人同时入选。 其中孙可和周云的故事尤为典型——两人均出自江苏舜天梯队。 孙可8岁在徐州开始训练,2001年进入舜天青训营,2013年入选国家队时透露:“曾因严重胃病差点退役,父亲劝我放弃足球,但我想再拼一次。 ”周云则历经国奥队失败后,在舜天右后卫位置站稳脚跟。 俱乐部董事长龚建人将此归功于梯队建设:“舜天接手后坚持青训投入,孙可、周云、吉翔、戈伟都是自家梯队产物。 ”2014-2015年,江苏国脚数量稳定在4-5人,李昂、吉翔等新生代开始接班。
展开全文
2016年后,江苏籍国脚呈现“量质齐升”。 武磊以47场27球升至国足历史射手榜第四位;吉翔成为江苏足球旗帜人物,2012年对阵恒大7秒破门创中超最快进球纪录;中卫位置更形成“江苏垄断”——朱辰杰(苏州)、蒋圣龙(南京)这对申花组合自2018年起稳居国家队主力。 2020年江苏苏宁中超夺冠却突然解散的悲剧,反而加速了人才流动。
新生代力量迅速补位:2000年出生的朱辰杰、蒋圣龙已担纲后防核心;2006年出生的盐城小将蒯纪闻、刘诚宇入选2025年国足名单,被视为未来锋线希望。
江苏足球的韧性深植于民间。 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“苏超”)的火爆即是明证:这项业余赛事首轮场均观众7745人,第四轮飙升至25802人。 宿迁队22岁前锋高驰曾是苏宁青训解散的弃将,如今以5球领跑射手榜;前国脚吉翔虽效力中甲南京城市队,仍公开表示:“只要俱乐部同意,我渴望参加苏超。 ”更鲜为人知的是,江苏历史上存在独特的“守门员传统”——从1960年代的李志高、1990年代的孙刚,到2020年代的吴龑、李新宇,扬州籍门将延续了半个世纪的人才链。
江苏的足球基因可追溯至两千年前。
1910年南京举办首届全国足球比赛,金陵大学、东吴大学开展校际联赛,为现代足球播下火种。 这段跨越千年的足球记忆,在2025年“苏超”赛场上得到重生——雨中鏖战的球员帮对手压腿,球迷高喊“辛苦啦”的温情画面,与汉代蹴鞠场的欢腾遥相呼应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